【学会新闻】东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25年学术会议暨重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新进展培训班顺利召开
由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联合主办,东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东莞东华医院承办的东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25年学术会议暨重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新进展培训班于2025年 11月9日在东莞市东城国际酒店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多位国内知名的专家授课,包括北京协和医院的杜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的席修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周建新教授、贵黔国际总医院的马朋林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管向东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黎毅敏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的翁利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的许媛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尊柱教授。
东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会长张若愚及东莞东华医院的潘伟彪院长出席了本次会议。
上午在隆重而简短的开幕式后,进入本次会议的学术环节。本次会议探讨了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临床实践,包括重症感染与免疫、呼吸治疗技术、神经重症监测技术、体外生命支持应用、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管理、营养支持策略以及重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关键议题。会议内容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旨在推广诊疗新方法和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升重症救治和护理质量管理水平。
主会场由北京协和医院的杜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周建新教授、贵黔国际总医院的马朋林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管向东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黎毅敏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的翁利教授分别带来了“ICU医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决策”“神经重症的多模态监测”“脓毒症休克复苏,今日临床热点”“回归病人床旁”“ARDS:新诊断标准带来的变化”“重症大数据临床研究案例”等精彩授课,内容涵盖ICU医生的临床思维的培养、神经重症、重症感染、重症呼吸、重症营养、重症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在病例讨论环节,专家教授与现场的参会人员热烈互动、积极发言、学术氛围浓烈。
下午四个分会场由国内、省内、市内的专家们授课,分别围绕重症营养、重症神经、重症呼吸、重症感染、体外循环、重症护理等专题。
分会场一:临床技术与疑难病例
侧重于具体的临床支持技术与复杂病症管理。分别从肠内营养策略、ECMO患者的神经监护、机械通气、脓毒症顽固性休克、俯卧位通气、慢重症免疫干预等方面进行学习, 同时进行了多场深入的病例讨论。
分会场二:前沿进展与技术创新
关注疾病分型、病理生理及新技术应用。主要围绕镇静镇痛进展、无效腔通气、ARDS分型、脓毒症亚型、急性肾损伤等方面进行学习,还专门设置了 “AI大模型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 专题会,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技术视野。
分会场三:ECMO专项技术
深度聚焦于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的管理与挑战。围绕VA-ECMO的南北/东西综合征、提高ECPR成功率、ECMO管理新突破等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内容非常专精,适合ECMO团队人员。
分会场四:重症护理质量与安全
专门针对重症护理团队,强调质量控制和规范化护理。主要从重症护理质量评价、人工气道管理与VAP预防、肺康复进展、镇静镇痛护理、血糖控制、压力性损伤预防等方面进行专项学习,同时设有 PDCA案例分享,以实际项目(提高肠内营养达标率)展示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会议亮点总结
大咖云集,权威性强:汇聚了席修明、杜斌、管向东、黎毅敏、翁利等来自北京、广州等地的全国知名专家,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内容全面,覆盖广泛: 从宏观临床思维到微观技术细节,从医生诊疗到护士护理,从传统议题到AI新技术,内容体系完整。
聚焦前沿,与时俱进: 重点讨论了ARDS新标准、脓毒症亚型、AI应用等最新学术动态,紧跟国际潮流。形式多样,注重实践:结合专题演讲、病例讨论、PDCA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专科深度与广度兼备: 既有分会场三的ECMO深度专题,也有覆盖多领域的综合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和方向与会者的需求。总而言之,本次会议是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重症医学学术活动,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学术会议日程结束后顺利召开了东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委会,会议上沈利汉主委总结了过去一年东莞市重症医学界取得的成果,他满怀信心地表示,东莞市重症医学的前途光明,未来充满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