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免疫缺陷与感染防治专委会2025年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由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主办,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免疫缺陷与感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承办的免疫缺陷与感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暨第三届MDT学术会议于2025年7月25日-7月26日在广州市隆重举行,广东省各地的血液、影像、重症和检验专家齐聚此次盛会!
免疫缺陷与感染防治专委会2025年学术会议暨第三届MDT学术会议
会议亮点纷呈,多领域共襄盛举
本次会议精心设置了主会场及多个专业分会场,其中主会场汇聚了血液科、影像科、重症医学科和检验科四大领域的权威专家,并特别设置了特色多学科诊疗(MDT)环节。会议内容丰富多彩,既包含前沿学术主题报告,又安排了临床病例讨论与经验分享。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免疫缺陷患者感染防治这一重要议题,深入交流了最新研究进展与宝贵临床实践经验,为提升该领域的诊疗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王顺清教授的主持下,本次大会正式拉开帷幕,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应逸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沈志祥教授以及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陈筱潮副会长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三位专家首先对远道而来的与会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免疫缺陷与感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特别赞赏本次会议多学科MDT讨论中展现出的热烈学术氛围,鼓励与会专家继续深化合作、开拓创新,共同推进免疫缺陷与感染防治领域的学术进步和临床实践发展。



学术盛宴
主会场上,受邀进行学术报告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王顺清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张扣兴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杨智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王治香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蒋月婷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张金娥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血液科曾芸馨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王彩霞教授依次进行精彩分享。内容涵盖耐药细菌的实验室检测与防治策略、真菌的诊疗进展、耶氏孢子菌肺炎的诊治等热点议题以及对新鲜出炉《免疫缺陷人群难治性/耐药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治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的解读,内容引入入胜。张金娥教授的讲题《从肺小叶结构认识肺实质和肺间质病变》,将小叶间隔、小叶核心和小叶实质组成的肺小叶解剖结构,形象地解析为包含篱笆、营养池、苗圃的花园式结构,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让我们重新认识理解了肺小叶各部位相应病变所致的影像征象,令人回味无穷。
免疫缺陷伴疑难重症感染病例分享及MDT
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MDT),血液、影像、重症和检验四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都提供了讨论的病例,每个专业组也成立了讨论嘉宾团,针对每个病例,每个专业组都要有讨论嘉宾发言讨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专家多角度深度剖析,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打破了认知局限,拓宽了诊疗思路。与会专家对这种形式非常喜欢,现场气氛活跃,思想碰撞激烈。杨有优教授热情洋溢的点评,不但为现场增添了无尽的色彩与活力,他的专业精神和无限热情也感染了现场的年轻专家。

免疫缺陷下感染病例分享
该分会场由杜新教授和曾辉教授主持,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龙岗区人民医院)的唐玫琴教授带来了CVID继发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分享,提高了大家对这种临床少见、极易忽略的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认识,来自深圳市二血液科、南方医院血液科、汕头大学附属一院血液科、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血液科的专家也进行了精彩的病例汇报,感染病例既有症状、体征不明显的肝脓肿,有相对罕见的新型隐球菌肺炎、阿萨希毛孢子菌败血症,也有同时累及肺部、颅脑、血流的重症毛霉菌感染,无不体现了各家医院在感染防治方面的实力与经验,实战病例交流将提高大家对免疫缺陷与感染防治的认知和临床诊疗能力。
其它分会场:广学而博,专一而精
01、血液学分会场
既聚焦感染状态下的重型再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预防时机与疗程等感染相关专题,也关注地贫的基因治疗、CAR-T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临床应用以及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等疾病最新诊治进展,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实用,寻求规范。
02、检验分会场
讲题有《CRO的耐药机制及研究进展》、《耳念珠菌流行状况及研究进展》、《宏基因组测序联合培养精准诊断肺真菌混合感染》、《念珠菌血感染案例》、《化疗与感染的双线战场:AML-M6患者的“碳”路历程》等,从检验学专家的角度去回顾分析临床病例的诊治,围绕新的流行病原体、新的检测方法、新的耐药机制等知识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廖康教授的组织和龙军教授的引导,加上现场每位专家追求极致的学术精神,令该分会场的讨论十分热烈充分,他们不惧会议严重延时,讨论层层深入,不留空白,力求用可及的技术手段,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病原体检测与鉴定,为感染患者的诊疗贡献微生物检验人员的持续努力。
03、重症医学分会场
免疫缺陷患者合并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对抗感染治疗反应差,加上反复感染,耐药细菌或真菌感染比例高,容易出现细菌、真菌甚至病毒等混合的复杂感染,往往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不少患者需要重症医学科进行包含抗感染在内的综合治疗,重症医学科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有经验,在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甚至CRRT、ECMO等脏器功能支持方面有优势,是守护重症感染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曾军教授带来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ICU获得性感染”和何清教授带来的“实体器官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病”两个专题讲座也是干货满满,李露兰教授和汤辉明教授也带来混合病原体重症感染的临床实战病例,引发现场专家热情讨论。
04、影像分会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有优教授讲授《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外周多发簇状结节形成的串状荔枝征及同一结节中出现数个小空洞形成的鬼脸征,令人印象深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高明教授带来的《真菌家族中的“蓝色妖姬”》,让大家认识了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影像征象及鉴别要点。汕头中心医院杜光舟教授、河源市人民医院柯灿泽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远芳教授也分享了非常有意思的病例。在三个小时的精彩交流中,分享嘉宾条理清晰,讨论专家深入剖析、热烈探讨,会场氛围活跃。
结 语
本次大会依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免疫缺陷与感染防治专业委员会这一高水平学术平台,成功整合了血液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优质诊疗资源与前沿技术经验。通过创新的跨学科协作模式,全面展示了我省在免疫缺陷相关复杂感染诊治领域取得的最新突破性进展。大会聚焦耐药菌感染、侵袭性真菌病、病毒感染及多学科联合诊疗等热点议题,精心组织了多场高水平的MDT病例讨论,突出临床实战价值。会议特别邀请省内权威专家就创新性治疗理念与方法进行专题分享,为与会代表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
在全体参会专家的积极参与下,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免疫缺陷与感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暨第三届MDT学术会议圆满落下帷幕。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积极准备典型病例参与下届会议的分享交流,同时为会议及专委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谨此祝贺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会议带来更多精彩内容,为推动免疫缺陷与感染防治领域的学术进步作出更大贡献。